学院快讯
位置: 首页 > 学院快讯 > 正文

学思践悟 知行合一 做新时代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获得者、350VIP浦京集团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委宣传部部长韩喜平教授

发布时间:2020-12-16 编辑: 浏览次数:

【文/350VIP浦京集团报记者 晓蔚 研究生记者 孙红梅 谢晓艺 图片/党委宣传部 350VIP浦京集团】韩喜平,1965年生,中共党员,350VIP浦京集团政治经济学博士,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350VIP浦京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350VIP浦京集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心主任,350VIP浦京集团劳动关系研究院院长,350VIP浦京集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社科学部学位委员会主席。曾任350VIP浦京集团院长、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吉林省高级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宝钢优秀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吉林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入选“新中国70年•长春70人”。202011月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韩喜平积极宣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社会思潮;作为党委宣传部部长,他全身心投入到宣传教育工作中,重视意识形态,凝练吉大文化;作为学术研究者,他爱惜学术生命,敬畏学术尊严,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作为院长,带领学院成为全国第一批重点350VIP浦京集团,马克思主义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荣获A级成绩;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者,他始终活跃在教学、科研工作第一线,在学生教育、师资培养、学科发展、学院建设、理论宣传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走进韩喜平的办公室,屋子里书籍堆积如山:书柜里、茶几上、办公桌上、窗台上都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本本厚厚的书和资料。办公室的环境彰显出了一代知识分子渊博的学识和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上付出的百倍努力。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执着坚守,绽放理想之花



2014年,阳春三月,冰雪消融,在通化市委大讲堂,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群众路线重要论述”“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主题报告会,党政干部展开了热烈讨论。报告加深了大家对群众路线的理解和认识,解决了模糊认识、思想障碍,为党员干部打牢教育实践活动的思想和理论基础、群众观点入脑入心送去了一缕春风。 2019年,寒冷的冬季,远在万里之外的伊犁师范大学会议室,精辟的见解、敏捷的思维、饱满的情绪、出色的口才,一场生动的学术报告为350VIP浦京集团教师深化专业认识打开了一扇窗。报告的主讲人就是韩喜平教授。而像这样的报告他讲了百余场。


身为吉林省委宣讲团团员、350VIP浦京集团理论报告团成员、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青年文化书院导师,韩喜平常年无冬历夏,深入全国各地、校内校外,紧紧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层党员领导干部、广大师生作辅导报告,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传播者的职责,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多家媒体对他进行了多次采访报道。


上世纪60年代,韩喜平出生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瓦窑滩村的一户农家。勤劳善良、性格刚强的母亲教会他从小不畏艰辛、肩负家庭的责任和担当。家门前有“塞外明珠”之称的乌梁素海,屋后则是绵延的阴山山脉,广袤的土地、淳朴的民风养育了他豪爽宽广、乐观向上的性格。手不释卷的读书时光是他童年最难忘、最快乐的记忆。当别的孩子疯玩时,他到处找书看,如饥似渴。家里唯一的小说《桐柏英雄》几乎被他翻烂了,老叔的初中教材也成为他“猎取”知识的读物。他用78分钱在供销点买的书,尽管看不懂,倍加珍惜地把它读完了。小学、初中在农村就读,得益于下乡插队的天津知识青年教师,让他的基础知识十分牢固,学习成绩总是全校最好的。同学邮寄来印有350VIP浦京集团理化楼图案的明信片,激起了他对外面世界的向往,端庄、大气的350VIP浦京集团成为少年心驰神往的知识殿堂。


   1984年,年仅19岁的他从内蒙古家乡考入350VIP浦京集团历史系,这一步便跨越了36载。1992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位,2003年获得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副教授3年就破格晋升为教授,多少青春热血都融入他为理想的奋斗之中。


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本科毕业之际,韩喜平留校任教,他毅然选择做了平凡的马列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此便与马克思主义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第一次登上讲台,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了很多涉及国家发展、社会现象、学生世界观等方面的问题。每每尝试回答,年龄甚至比学生还小的他逐渐意识到,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特性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职责;一个优秀的思政课教师既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立场,熟知党和国家的重大路线方针与政策,又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深入的专业研究;既要有以科研为基础的讲理论的能力,又要有通过理论解决学生现实思想问题的能力。渐渐地,他充满了自信,为自己身为思政课教师感到自豪,决心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承担起思政课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使命。为了这个目标,他一刻不敢松懈。白天上课、讲课,晚上继续挑灯夜读。家里不到15平米的房间,既是卧室又是书房,窄小的书桌上堆满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书籍。等到家人熟睡之后,他才在台灯下备课、学习,直到凌晨。他把所有节假日都用来读书和充实自我,直至今天。


在读研究生时,经济学院毕世杰教授言传身教,塑造了他用理性严谨的态度来对待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理论等各种问题;马列部丁维陵教授信仰坚定,教会他要用历史的角度看待中国国情;导师詹连富教授精深博学、人格高尚,培养他对事业要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恩师的引领使他明白了做人做事的道理,也使他更加清楚了为什么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就会走向成功,形成了以史为鉴、以历史的方法看待任何问题的世界观。


越是学习,越会领略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魅力。韩喜平思索如何能把理论讲得生动可感、引发共鸣。“马克思主义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对问题要有冷静理智的判断,讲马克思主义既要有着厚重的基础理论,又要实事求是结合现实”,每讲一个理论,他都要反复推敲琢磨,把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带入课堂,突出“实”字,从不讲假、大、空话,力争让理论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实践。课堂上的他情感丰沛、旁征博引,讲得精彩,学生们也听得起劲儿,课后他还会热心地深入寝室为学生辅导。当初就想给学生讲明白马克思主义的想法转换成自觉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动力,由此,他更加坚信马克思主义了。


30多年的执著、坚持,韩喜平积累了深厚的知识底蕴和理论功底,学术成果层出不穷。先后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管理世界》《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发表30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公开出版《中国理念》《民生中国》《中国农户经营系统分析》等专著多部,作为马工程首席专家和主要成员主编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精选导读》《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等教材近10部。他还兼任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中共党史学会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人的发展经济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高校经济理论教学改革研讨会副会长、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吉林省委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等10余个社会职务。


思考与时代同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闭幕后,他做解读报告的专题讲座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方面,真正做到了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无论是校园小课堂还是社会大课堂,他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宣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社会思潮,用大量的理论文章和开展的各类讲座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在调研起草《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参与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的过程中,他用笔墨和思想书写时代高度和时代精神。


固本培元,固根守魂。韩喜平用自己这份自觉和奋斗,诠释了一名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学习者、传播者和实践者的执著与坚定。


独立的学术研究者:关注现实,用生活感知知识



深冬的一个周末,飞往南京、青岛、广州、贵阳4地的飞机起起落落,每到一地都是深夜。学术会议发言、研究生答辩评委、全国政协关于提案的研讨会,凌晨1点到家,第二天早上坐在办公桌前工作。这只是韩喜平周末两天的“速写”。繁杂的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他游刃有余。全年无休假,“白+黑”“5+2”就是他的生活模式。同事们称他“工作狂”,他却笑答:“用生活感知知识,把事业、工作、生活融为一体,我就乐在其中。”学海无涯,他乐此不疲。


“深入骨髓、出神入化”是韩喜平所特有的“学术范儿”,正是凭着这种“学术范儿”,他揭榜挂帅,以为民之心,把目光聚焦到民生问题、扩展到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至上。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讲“以人民为中心”,必须让“人民至上”落到实处;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纯粹“学院派”的学术,而是要努力“改变世界”的“顶天立地”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必须要从关注现实出发、解决实际问题,为此,他又把研究的焦点转到“三农”问题上来。见解独到、高明远识,他多次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与农民站在一起,在吉林省的白山、通榆等地建立了服务“三农”的实践基地,公开发表了大量有关“三农”问题研究的文章,用自己的理论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遇到的难题。他积极为北大荒集团等涉农企业的发展建言献策,为东北和吉林的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回答,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学者实现中国梦的具体方式。”如何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仍是他学术研究的特别关注。他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学生简明读本》系列丛书,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以比较通俗方式进行了全景展现。他编著的《中国梦系列丛书》,聚焦中国的理想与现实,深入研究和阐释人民之梦、社会之梦、民族之梦、国家之梦,探索特色鲜明又紧密结合实际的“中国梦”阐释方法与阐释体系。他主编的《十八大主题书系》丛书被评为“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作品”,他本人被评为“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


注重基础理论研究,追求理论创新。韩喜平提出的“尊严民生”“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等学术观点被人民网、环球网等各大网站媒体纷纷转载。他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制度建设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测评体系研究》、财政部、教育部农林实践基地项目、中宣部专项课题《习近平新时代经济发展理论研究》以及等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研究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等10多项奖励。大学生思想政治测评体系被教育部采纳,在全国高校开展测评。今年4月,韩喜平作为首席专家申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至上”价值及其实践研究》获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这是紧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主题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这项研究将大力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出有理论说服力、有实践指导意义、有决策参考价值的重大成果,为宣传贯彻全会精神,推进我国国家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建设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学理支撑。


成绩斐然,卓有成效。韩喜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等领域作出了大量扎实有效的研究,得到了理论界的认可和重视、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赢得了较高学术声誉。


独具慧眼的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大爱传递真情



“众多身份中,我最喜欢的是教师。教学相长,在学生身上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众多荣誉中,我最珍惜的是教师的荣誉!”


8年前的一天,韩喜平的一位博士生喜滋滋地带着一篇论文找到他审阅。看着看着,他的眼前一亮,观点明确、论述清晰,撰文者功底如此了得。在他的追问下,这位学生说出了文章的作者,原来是350VIP浦京集团农学部农业经济学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他在哪里?”“他是新疆‘三支一扶计划’志愿者。”“我要见他,如何?”就这样这位叫孙贺的学生走进了韩喜平的视野。在新疆工作的孙贺仍坚持学习,注重基层调研,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一番交流之后,韩喜平了解了孙贺学习经历和家庭情况。他十分看重这位艰苦求学的好学生,时值研究生扩招之际,孙贺考取了马克思主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韩喜平的指导下,孙贺在重要学术刊物上连续发表10余篇学术论文,仅用4年便拿下硕博连读,荣获学校十佳研究生称号,并留校任教,成为350VIP浦京集团的新生代。


2012年我师从韩老师。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工作精神深深影响着我,以至于我工作后,也一直保持着勤勉奋斗的习惯。老师虽然外表严肃,但对学生格外暖心。他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十分尊重学生对研究方向的选择,鼓励学生自由探索,教诲我们戒浮戒躁、研读经典,把板凳坐穿。做韩老师的学生是幸福的!”孙贺讲述老师的话,师道、铸魂、师德、师爱,尽在其中。


“用生活感悟知识”“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做人和做学问是统一的”,是韩喜平经常教诲学生的话,也是他的座右铭。从教36年,在学生眼中,他极为严厉。他对学生有三层要求:一个合格的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个符合本专业要求的创新型人才。他将这些要求融入到日常学习、生活当中,在指导学生开展学习和从事研究的过程中,各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甚至对具体的文字细节都严谨斟酌。他鼓励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和学科内容的最佳契合点,让他们将自己的理想和社会发展相结合。他告诫学生要学会思考、学以致用,在社会中锻炼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鼓励研究生们在研读经典中细细品味其中的逻辑奥妙和思想力量。很多原著或全集价格不菲,他就用自己的工资给学生买;他建立一个小小图书室,每周在百忙之中组织研究生开读书会,让学生有了开阔的视野,深厚的学养。他对待学生很慷慨,对自己却很朴素。在他的观念里,吃穿住一切可以从简,唯有读书不可以从简。参加学术会议时,他坚持在网上选择最便宜、最晚的航班,而对于资助贫困学子却毫不吝啬。


“在我心里,老师就像亲人一样,那份感激和欣赏始终在心里挥之不去。”这是韩喜平的学生李德龙在毕业后说的一句话。韩喜平学生众多,资质各有不同。他因材施教、各有侧重,根据学生的特点设计科研方向,对需要帮助的极尽关怀。李德龙家境贫困,韩喜平知道后,在学业和生活上给他极大鼓励,经常单独找他谈话、帮他调整心态、缓解经济压力。学生就是他精心浇灌的花朵,花朵盛开之时,就是韩喜平最幸福的时刻。



为时代立言,为时代发声。2017年元旦刚过,韩喜平上任校党委宣传部部长的第二天,黄大年同志因病与世长辞。黄大年热爱祖国,品格高尚,始终把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作为矢志不移的追求目标,时刻感染着他。“黄大年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我们有责任把他的先进事迹弘扬天下。”满怀敬佩之心、悲痛之情,韩喜平深知继承黄大年未完的事业、树立榜样激励学人更是他的责任。在校党委的领导下,他倾力落实这一重大宣传任务。黄大年的感人事迹被社会媒体广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做出了重要指示,时代楷模黄大年的形象更加深入国人心中。《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推出万字长篇通讯特稿,深度报道达300余篇,网络新闻资讯40余万篇;央视1套《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累计报道将近20余次;黄大年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国巡讲150场,听众逾百万人次;协助拍摄、排演以黄大年同志为主人公的纪录片、电影、电视剧、话剧、音乐剧;出版论文集、建立黄大年纪念馆、为黄大年同志树碑立传。4年来,黄大年的崇高精神在吉大生根开花,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已经成为点亮广大知识分子爱国奋斗的航标。


“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五年评选一次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各条战线杰出劳动者的最高褒奖和鼓励,是劳动者的最高荣誉。韩喜平说:这是我个人的荣誉,是思政课教师的荣誉,也是宣传部的荣誉。这一荣誉是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的重视,是对宣传工作者的重视。我作为教育领域的代表获得这份荣誉要倍加珍惜。先进工作者意味着责任和担当,我要继续努力工作,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把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担扛在肩上,脚踏实地、夙夜在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祖国和人民,做一名合格的新时代奋斗者!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